何謂殯葬
禮儀儀式
 
禮儀細說
各宗教的生死觀與殯葬處理原則
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拼廳 | 舖水舖 | 壽衣 | 遮神 | 奉腳尾飯 | 隨侍在側 | 舉哀 | 易枕與蓋水被 | 陳設腳尾物 | 變服 | 帷堂與闔扉 | 守舖與關貓 | 報喪 | 買棺 | 哭路頭與奔喪 | 宗教法事 | 放板 | 成服 | 組治喪委員會 | 接板(接棺) | 辭生 | 孝飯 | 作七 | 轉柩 | 家奠 | 公奠 | 出殯(路祭) | 安葬 | 火化 | 巡山 | 返主安靈 | 祀后土、點主 | 做功德 | 作百日 | 作對年 | 請人買布料,製(租)孝服與孝誌 | 看日與辦理死亡登記 | 門外示喪與鄰人掛紅 | 除靈 | 合爐
 

辭生
【由來】死者在被裝入棺木的入殮前,家屬為其所準備的最後一次告別餐宴,即為 「辭生」,這種告別餐宴必須是六葷六素的十二道菜,家屬也請來一位好命的人,把這十二道一一端起來,每端一碗便說一句吉祥話,且作挾菜餵給死者吃的樣子,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的習俗。
【供品】十二道菜,六葷六素。
【金銀紙】銀紙。
【禁忌】傳說屍體入殮時,禁忌遭逢雷鳴,遇雷鳴的話,死者腹肚會腫脹,需以銅鑼蓋其身上,才可鎮壓住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【乞手尾錢】「辭生」後即乞手尾錢,把預放在死者衣袋內的硬幣分給子孫,每人一枚,用白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,父死繫於左手,母死繫於右手,帶至換孝為止,象徵死者愛護子孫,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,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。
【大殮與棺中佈置】大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之稱。通常人嚥氣後廿四小時內擇吉時入殮。入殮時子孫環視,有的子孫親自為之。長子用白布自屍腰提起,其餘子女抱其頭與足,小心放入棺內,此時民俗忌「人影」被壓住,故須注意燈光之光源方向。下墊棺蓆上蓋水被,加枕(中白兩旁紅內裝銀紙、狗毛、雞毛之菱角枕,表示雞啼狗吠死者才能知晨昏),庫錢、生前物品、過山褲及桃枝等。棺底最好先舖蓪草、茶葉等以吸屍汁,亦有置七星板。右腳踏銀紙左腳踏金紙(部分地區正好相反)。
【封釘與停殯】屍體安置好後,固定不會移動,並經子孫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,隨即加蓋封釘,父喪由「族長」主釘,母喪由「母舅」主釘,謂之「封釘」。棺釘分四角四支長釘,天頭中間一支小釘纏五彩布,長釘要整支打入,小釘只略釘一下,即由孝男用口咬起置於香爐。釘釘時要唸吉祥話。如隔三天以上才出葬,停柩在堂,等待出殯,則須「打桶」以防臭味溢出。
【拼腳尾物,布置孝堂與捧飯】 打桶後要將腳尾飯,腳尾紙等移走,俗稱「拼腳尾物」,然後在柩前布置孝堂,以白布遮柩,設靈幃,架遺像,亡者衣服鞋襪置於椅子,置靈桌,供奉魂帛,魂幡,置一對蠟燭、鮮花,設香案、果品、燈火日夜不熄,備親友之弔唁。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,有人捧三餐,有人捧二餐,早、晚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、洗腳手。

孝飯
【由來】當死者已被裝入鋪著庫錢、銀紙及生前用品的棺木,封棺大殮後,翌日清 晨家屬就要為死者準備「孝飯」,又稱「奉飯」,亦即寺待死者的餐飲與生活作息彷 如生前一般,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、早餐、香、銀紙;黃昏時再上香供其晚餐。如此 直到滿七或百日結束為止,才改為初一、十五晨昏各拜一次;直到對年才不再供膳祭拜;到了合爐後,則依年節祭祀的方式。
【供品】早晚飯如米飯、雞肉、米粉等。
【金銀紙】銀紙(約一炷香後才燒化銀紙)。

作七
【由來】死者逝世後,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,負責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, 俗稱「作七」,共有七個日期,分別是「頭七」,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;「二七」 由媳婦負責;「三七」由出嫁的女兒負責;「四七」由姪女負責;「五七」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;「六七」由出嫁的侄孫女或曾孫女負責;「七七」或稱「滿七」由孤哀 子負責;但客家人與上述閩南人的習俗略有不同,而以「四七」為女兒七。又因現代為工商業社會,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的,即頭七、七七各七天外,其他各以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。
【時間】每逢作七的凌晨子時開始作七,到中午才拜菜。一般作頭七、三七、五七、七七時供品會較為隆重。
【供品】作七拜菜時先準備一份三牲拜土地公,如豬肉、公雞、魚、酒。拜死者時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,如米飯、米粉、春乾(象徵有餘)、韭菜(天長地久)、豆乾(做大官)、芹菜(勤勞)、魚丸、肉丸(中狀元、當議員),肉片、菜頭(好彩頭)、豬腸(生男孩)、雞翅前膀(易謀生)等;以及其他果品、紅圓、發粿(象徵子孫團圓興旺)、麵頭山(又稱子孫山或女兒山)。
【金銀紙】拜土地公,用福金。拜死者,用銀紙。
【守靈】未出殯前子孫須在靈幃守靈,夜間則在柩旁敷蓆而眠,俗稱「睏棺腳」。及因生前晨昏定省,不忍讓死者遽爾孤零。
【香奠與答紙】死者親友通常會送錢給喪家買銀紙燒與死者,俗稱「香奠」或「楮敬」金額必須單數,切忌雙數,以免重喪。喪家收到香奠,必須答謝,俗稱「答銀紙分」。目前以答毛巾最為通行,而且是收到香奠當時隨即答謝。
【訃聞之撰印及郵寄】 大殮後,家屬或治喪委員會應撰好訃聞付印,並斟酌情形郵寄有關的至親好友,不應濫發。

轉柩
一般由宗教師(道佛人員)指揮,並由抬柩人員抬之,視喪家場地大小而有三種方式: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靈案內。移柩至禮堂靈幃之後面。若禮堂空間狹小無處可放,則只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。由兒子與長孫各執杖與招魂旛恭請靈位與香爐、安靈位於靈堂前中央位置,會場人員應肅立恭迎。原來停柩處置一木炭火爐以除濕取旺,放碗筷若干把(一個兒子一把),另置一桶水內放錢幣,以祈「錢水活絡」,並置一圓形竹器內盛發粿及十二粒丁仔粿(閏年加一粒)以求添丁發財。或加一把箍桶篾以警愓子孫須團結。

家奠
【由來】原本死者末出殯前,曰「奠」不曰「祭」,所以在出殯的當天,佈置好供 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,四周安置好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、輓聯、果品,這 也是由家屬和親戚,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,稱為「家奠」 ,但一般多以「家祭」稱之。在抬棺出院子轉柩後,親戚尚未上前祭拜前,得先由家 屬供上五醴生祭,稱為「起柴頭」或「起車頭」,「五醴」是由出嫁的女兒或外孫, 分別從婆家送來的「牲禮」,擺在靈桌上後,家屬與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,此時喪家主要跪地回禮。
【供品】五牲醴、水果、禮品等。
【金銀紙】銀紙。
【禁忌】喪事時,忌諱淚水滴到屍體上,傳說這樣會使往生者捨不得離開人間,以至於無法往生淨土。
     
 
上一頁 | 1 2 3 4 5 6 7 8 | 下一頁